在企业界传播教授NLP,经常有学员问我:“NLP的精神及原则是什么?”我就在这里给许多关心NLP的学员,更给广大希望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和企业团队绩效的朋友一点参考。
我从1994年初接触并学习NLP,就引发了我对生命(身、心、灵)能量科学运作的极大兴趣。
十多年间,我经历了人生的许多风风雨雨,有欢笑、有泪水、有激情、有徘徊……,总之,身体力行感悟良多……,这本书的理论就融合了来自生活的启示并汲取了NLP和中国古代的智慧而成。
NLP是研究人类主观经验的学科(在随后部分,我将介绍“什么是NLP”),它提出了许多“假设”作为前提。
什么叫做“前提假设”呢?
比方说,你为什么不担心这个房间的天花板就要掉下来?你为什么不担心当你翻到下一页的时候,这本书就要爆炸了(假设书中藏有炸弹)?为什么你不担心这个房间里的空调正在排出无色无味的毒气?
因为你知道,凭你的经验,它们是不会发生的。面对这一切你似乎具有一种很确定的感觉,这种确定的感觉其实就是你的信念。
而信念未必就是真正的真理,你同意吗?天花板未必永远不会掉下来,因为外面的世界里发生过很多天花板掉下来砸伤人的事件。同样,“书本爆炸”、“空调毒气”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都曾出现过的事实,“911事件”已经让我们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信念只能称之为“前提假设”。
在我们的大脑中,类似的前提假设有多少条呢?答案是以“百万”为单位的!事实上,正是这些形形色色不同的前提假设才造就了人们彼此之间不同的人生观。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头脑当中有数以百万计的前提假设存在,这些前提假设指导或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那么这些前提假设是从何而来呢?根据研究发现,前提假设可由五个部分产生。
第一个部分乃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例如:小时候看见烧红的铁,很好奇,摸了一下,结果被烫伤了,由此得出一个前提假设:烧红的铁不能摸。
还有一些是观察他人的经历产生的,例如:某个同学在上课时私下看“小人书”,被老师发现,罚站面壁。看到这个现象,由此你就明白这种行为在上课时是不可以做的。
前提假设的第三个来源是接受老师、父母等自己所信任之人的灌输和教育。例如:从小父母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要提防着点。所以我们长大以后,看到陌生人就小心翼翼的有防备心理。另外还有什么诸如“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轻人不可太幻想,要脚踏实地务实一点”等等。这些我们所被灌输的前提假设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不一定吧。
前提假设的另一个来源是经由知识和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就像你正在阅读这本书,或者去上一个课程,透过这些知识开始引发你自我思考,并做出总结,产生了新的前提假设。不是吗?
除了这四个方面的来源,前提假设还可以由我们主动地产生。那就是经由自我确认(Self-affirm)产生或加强新的前提假设(我曾经在我早期的一本书《把快乐还给自己》中讲过自我确认的方法)。
觉得自己能做到或不能做到,其实只在一念(前提假设)之间!
既然是前提假设,就不必是真实的,NLP也从不宣称它们是真实的。这一点与我们的常规思维有较大的出入。
NLP所要问的问题不是“它们是不是真的?”而是“它们会不会产生效果?”也就是说,你假设它们是真的,并按这些假设去行动,而注意所得到的效果是不是你所想要的。
在这里呢?我想问你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生的幸福快乐归根究是一种道理还是一种效果?
对了,幸福快乐本身是一种效果!而不是道理!
建立道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果,你说是吗?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遵循了某些道理却反倒失去了效果的现象?
我相信你会说:“有的”。因为我们确实在生活中碰到好多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我受邀请去沈阳演讲,各位都知道东北人个性很豪爽又很好客,所以他们对我非常的热情。中午特别请我去一家特色餐厅吃饭。
这家餐厅最大的特色菜是“手抓羊羔肉”,他们都说味道非常好,可是我平时的饮食习惯是以素食为主,并不喜欢大鱼大肉。所以这道“特色菜”,对我来说却是一项苦差事,因为不好意思打击他们对我的热情,于是我不得不忍着油腻咽下大块大块的“羊羔肉”。